阿酷资料
如何识别网络假新闻?
阿酷资料专业号 | 2019-5-24

“如果对媒体信息生产过程和特点缺乏理性的认知,就和印刷时代的不具备读写能力的文盲一样寸步难行。”

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向公众抛出了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的问题。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新闻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作为它们的“赘生物”,假新闻也越来越多。比如,刚刚发生的“中美贸易战停火”就是一条假新闻。

那么,网络假新闻有哪些类别?我们该如何识别网络假新闻?

5月20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

四类假新闻,你遇见过吗?

“因为大部分网络媒体都不具有新闻采写资质,所以网络传播的假新闻,主要存在于转发当中。”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告诉《传媒茶话会》,假新闻中又分为事实性假新闻、判断性假新闻、传播性假新闻、研究性假新闻等四类。

事实性假新闻,即无中生有。

这一点大家都不陌生。这当中,有的是完全造假,有的是添油加醋。2018年,一则《世界上第一对“孵化器婴儿”问世 》的新闻开始在网上流传,文章解释这一技术是将受精卵放置于模拟子宫环境的培养基中,由科学家掌控营养液的调配和投放,并进行准确的温度控制。科学家根据直观的和精确测量的胎儿发育情况,以及家长对于孩子身高,体型,容貌等方面的要求,对胎儿的发育进行干预和调整,使之达到理想状态。并且,婴儿的诞生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但事后被证实是谣言。

判断性假新闻,即因为媒体的判断失误而产生的假新闻。

2018年8月22日,读者传媒发布的2018年中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同比下降4.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02万元,同比下降59.96%;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475万元,同比下降83.26%。证券日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上市公司文娱头条”以《〈读者〉快发不出工资了》为标题发布文章,在出版传媒业界引起热议。

8月22日晚10时许,“上市公司文娱头条” 发布《致歉声明》表示:《〈读者〉快发不出工资了》一文标题与事实不符,存在错误。

传播性的假新闻,即新闻本身不是假的,但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把关不严造成的假新闻。当然,这里一定要指出,首先传播的往往是有意为之,后续转发者多为粗枝大叶,加上乘机起哄。

5月20日,众多头部商业资讯APP转发一则《新华社快讯: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的消息,事后被发现该消息系新华社2018年5月20日的旧稿。由于编辑的审核不规范,导致旧稿成了今日的假新闻,这类新闻也不少见。

除此之外,在传播性假新闻中还有一种高级黑低级红,即为了政治需要或者各种目的而违背传播规律,错误解读,错误定义,从而起到反面效果。

例如,去年恩施扶贫干部和扶贫对象结婚,本是一段正常的普通人之间相遇相知相爱的爱情故事,与扶贫工作没有关系。但媒体在报道时,将扶贫工作和两人的婚姻捆绑在一起,是为了政治需要而违背新闻的真实性。最后反而遭到了公众的质疑和反感。

研究性假新闻,即事实本身是真实的,但依托这些事实做的研究,却得出了不科学的甚至虚假的结论。

据一位卫生界原领导介绍,2017年,一篇报道引用了国家卫计委最新统计数据,得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看病就医总体负担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医改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的结论。

但是,这位领导通过与国家卫计委权威数据比对,发现同样是国家卫计委的数据,却表明国家负担比例是高了,但是,整个价格也在上升,在一些方面患者花钱不降反增,个人卫生支出增幅还不小。其实,真正能说明获得感的材料很多,但却未提及。比如,在广大农村实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脱贫攻坚中的“两不愁三保障”。因此,这位领导建议,做卫生传播,要增强科学精神,学会基本科学方法,还要懂一些医学与健康。

“有蓄意捏造新闻事实,欺骗公众的假新闻;有故意误导受众,妄图造成不良影响的假新闻;也有把关不严、不经求证就转载传播的假新闻。”顾勇华表示,网络假新闻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可能涉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军事利益,也有极少部分属于个人的恶作剧,即所谓“刷存在感”。

如何辨别假新闻?

“除了有采编发制度、有一份备查操作手册等,基本办法就是看有无可靠来源,以及不断审校与权威媒体是否可以印证。”顾勇华告诉《传媒茶话会》,面对一些重大消息,媒体工作者应该问来源是谁?来源是否权威?是一手、二手还是三手信源?有相互独立的多重信源印证吗?

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也在《真相》一书中向公众提出了六项必备的“新闻素养”,需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
2. 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3. 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4. 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5. 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6. 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认为:“衡量一个记者可信度的标准是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帮我们考察了信源,而不只是出于他们自己的目的而引用信源。”

除此之外,顾勇华也总结了一些假新闻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有利于媒体工作者辨别假新闻。

一、重要时间节点容易出现假新闻。例如,中美贸易纠纷中,商业资讯平台两天前推送的《新华社快讯: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

二、奇闻异事容易产生假新闻。2017年初,一条“21岁帅气大学生娶同学妈妈”的新闻在网上热传,甚是吸引网友眼球。最后被证实是假新闻;

三、秘闻容易出现假新闻。热心的旁观者自以为了解的情况未必是真实情况,至少不是全部;

四、“吓尿了”等标题党不少是假新闻的源头。如《全国妇联划定剩男剩女标准:男30岁女27岁》这条新闻,原本是全国妇联下属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等机构联合发布《中国人婚恋状况年度调查报告》,其中提到,超九成男性认为女性应在27岁前结婚;超五成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结婚年龄是28~30岁,结果经网络标题党一篡改,就成了一条假新闻;

五、民生热点容易出现假新闻。例如,房价波动,大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期待房价下跌,于是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各种版本的“政府将让房价下跌 30%”的假消息。

顾勇华表示,治理假新闻,必须抓住关键之处。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克服没有采编资质就不太好管理的难点,转发的责任一样重大。“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现在还要加一条,用得好是真本事”。现在一方面是依法依规管理,一方面,只要在从事媒体工作,必须强化基本素养培训。当前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相当多的媒体“小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识几乎为零,不知道新闻真实是基本规律,不懂得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这个道理。此外,媒体从业人员对相关报道领域要有必备知识,还要注意不断积累识别和防止假新闻的经验。

顾勇华同时指出,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中,识别假新闻、防范假新闻,应当成为大学新闻专业的一门课程,也是从事媒体工作入门的教育内容,与坚持新闻必须真实这一基本规律是一致的。

当前,生产假新闻、传播假新闻的犯错成本低。要么就是发个不痛不痒的致歉声明,要么就是若无其事地一删了之,只留下被戏耍的公众一脸错愕。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传递信息,更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传递真实、准确、客观的信息,这无疑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